令我受益匪浅的六本书

令我受益匪浅的六本书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爱阅读,但我相信每一个爱写作的人必定爱阅读。

我平时很节俭,愿意对家人舍得却不愿意对自己舍得,要说我对自己最舍得的一件事也就是买书了。每次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书我都会买回来,因为我觉得一本好书,看一遍会觉得意犹未尽,况且每个时间段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一本我认为好的书,我必须要自己拥有才能感到心安。

我之前一直没有荐书是因为我个人觉得每个人、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看的书。说实话,至今我也没弄清荐书到底是好是坏,今天我也只是选了几本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受益匪浅的书推荐给大家。

1.《平凡的世界》——我认为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路遥——《平凡的世界》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经历了另一种人生。”而我觉得读一本好书不止相当于经历了一种人生。就拿《平凡的世界》来说,路遥把国家大事、*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及城市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书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故事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细细品味。

人的情感,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爱情、亲情、友情细腻的描写可谓是达到了极致,是我认为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除了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的《人生》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他认真并且细腻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农村人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细节在书中都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而《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让人恨不得把它钻到骨子里的作品。路遥用生命铸就了经典,《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对人灵*的洗礼的作品,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路遥的文字经过了生活的打磨,能直戳进人的心窝里去,让人若有所思。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对《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2.《白说》——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白说》

在书的封面,我看到这样几段话:年岁渐长,已经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声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的嘴里。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大到可以发电。显然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之前我在《鲁迅论人生》里也见过类似的话:“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位写作者,一定要敢于发现,敢写、敢做。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勇敢一点。

之前书还没到的时候我看了一些关于*的演讲,后来发现,《白说》其实就是*的一些演讲整理而成的。

书中体现了*对国事家事天下事的事事关心,记录的是*对这个世界、对人生以及对生活的认知。

3.《道德经》——你永远也领悟不完的国学经典

老子——《道德经》

对于《道德经》我选择以不同的时间去学习它。分析了很多次,也只是悟出了一些浅显的道理。我希望自己能对《道德经》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被书中的翻译牵着走。

刚看《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老子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后来,*说:“三十岁到四十岁,最重要的书是《道德经》。”他说《道德经》能让他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宁静。奇怪的是,为什么我现在看《道德经》也能感到心很开阔与宁静,难不成我的心智年龄已经达到三四十岁的年龄?我这样质疑自己。

《道德经》是国学经典,经过岁月的洗礼,世代传承,可正因如此,很多时候《道德经》会被我们念歪。就像*说的:“孔子像一个世事练达的中年人,一切得体;老子却像一个童心未泯的理想主义者,总是被误解。”

《道德经》第七章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按翻译来看,就是:天地——宇宙整体的自然运化规律,之所以能够恒常循环地运转不息;天地间的自然存在,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地运化,都是因为不依恃自己的特性而完全自然而然地运化发展的缘故。所以天地开合交通无隙,循环往复无端,天地间的一切自然存在,才能呈现出永恒长久的整体性和谐而生生运化不息。

若我们按部就班地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我相信这句话带给你的只有矛盾与质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道德经》都需要结合现实来分析,书的内容就在那里,能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大多凭借你在阅读时思维是否受限。

我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常常也会有许多疑问,也会翻阅一些相关书籍,与一些感兴趣的人互相探讨。在翻阅书籍的同时我发现《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内容竟有多个版本,而且内容相差甚远。对于《道德经》的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过对于内容,我希望还是不要有过多的修改,这样会引起后人的很多误解与质疑。

另外,喜欢国学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国学大师翟鸿燊的演讲。

4.《目送》——生死笔记

龙应台《目送》

第一次看《目送》是被书本的封面所吸引,稍稍翻看了一下,才发现这本书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一本散文集。刚开始是被她的文字所吸引,后来读着读着,与她产生共鸣之处时竟会激动得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这或许就是作者擅长运用文字的魅力吧!

书中的有一段对话令我很感动,或许是因为我跟作者有过相同的经历吧。那时作者从台北到潮州去看母亲,母亲竟然有些不认识她。比如作者写到:

她极惊奇地看着我,大大地惊讶,大大地开心:“就是说嘛,我看了你半天,觉得好像,没想到真的是你。说起来古怪,昨天晚上有个人躺在我床上,态度很友善,她也说她是我的雨儿,实在太奇怪了。”“昨晚那个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进玻璃杯中,然后把杯子放进微波炉。远处隐隐传来公鸡的啼声。“那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一脸困惑。“我从台北来看你。”“你怎么会从台北来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过热牛奶,继续探询,“如果你是我的雨儿,你怎么会不在我身边呢?你是不是我养大的?是什么人把你养大的呢?”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奶奶在去世的前一天与我有着类似的对话。奶奶是在我离开家之后离开的,我从小在她身边长大,清楚地知道奶奶一辈子都在辛苦和拮据中度过,每次她省下来的钱都会给我们买好吃的,而她却从来没有对自己大方过。她没有过过一天优越的日子,就连生日也没有人给她过,而我也从来没有记得她的生日,更别说让她看看蛋糕的样子。

我常常想,自己很快就可以挣钱了,很快就可以让她过上好日子了,直到她离开,我依旧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一点也是自己用第一次赚来的稿费给家里的老人各买了一双鞋,价格很便宜,却可以让她高兴地穿出去到大街上向人炫耀;唯一记得清楚的是她的忌日和临走时的场景:她走时,床边只有爷爷一人,很安静,阳光透过狭小的房间照射在地面。

其实看到作者这段对话我感觉作者还有其他用意,因为之前作者的另一本书《野火集》抨击时弊,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仔细分析,我总感觉作者在这里面有另一种时弊的暗喻,不过整本书又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记录与感悟,所以,我暂且将这种想法只作为个人的猜测。

在书中作者说到幸福这个话题,在此之前我看到最多的关于幸福的话题就是*的演讲。

龙应台在书中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确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安全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假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和颐酒店事件、魏则西事件等都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孩子经历到父母的过程。作者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相信每个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感到莫名的心痛和无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关乎人的地位的高低或富贵与贫穷。虽然我们无法杜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但我们可以尽量去避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再现。这跟幸福就像“百分百”的*金,没有绝对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是一个道理。

人生就是得与失的过程,作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她对父母、孩子以及兄弟们的真挚感情,让我们既能有所感悟,也能找回心灵的栖息之所。

5.《鲁迅论人生》——灵*的结集

鲁迅《鲁迅论人生》

个人很喜欢鲁迅的文字,从第一次读他的《记念刘和珍君》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鲁迅论人生》一书中鲁迅将自己的论述分为生存死亡,爱情婚姻,人间、人生,文学艺术,民族国家等二十五个专题。内容多选自鲁迅杂文,包括序跋、书信,从浩瀚的鲁迅作品中选出有关人生的论述。

鲁迅的文字不仅能够激人奋进,还能激起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慨。在《鲁迅论人生》中你可以看到鲁迅各种作品的节选,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找到自己想看的关于他的书籍。

6.《考拉小巫的留学成长日记》——写给在人生路上不曾停步的人

考拉小巫《考拉小巫的留学成长日记》

这本书记录的是考拉小巫到美国的留学成长史。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国内到国外、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型中所经历的孤独、迷茫与自我怀疑,以及她如何凭借着信念、坚持与勤奋向自己的梦想步步靠近。

如果你想去美国留学,那么这本书能够帮到你很多,如果你没有去美国留学的想法,那么这本书也会给予你精神上的填充。也许我们走过的人生路各有不同,但作者在逐梦路上经历的彷徨、孤独和自我怀疑,一定能让你从书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作者对生活和梦想的态度会给你带去共鸣、激励与鼓舞。

——每个人、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书籍。致每个为了梦想而努力打拼的人,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者:漫兮罗兰

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tianjk.com/afhzp/242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