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对生命最好的供养天泉澳州生命之

澳大利亚,在人们的印象中,

总免不了憨厚的考拉和一身肌肉的袋鼠,

又或是在海天一色中

尽显优美的悉尼歌剧院……

这个位于南半球的美丽国度,

宛如太平洋上的金色腕轮,远离喧嚣,

但却充满了独有的魅力。

近日,在福寿园国际集团及AFE

(亚洲殡仪和墓园博览暨会议)的组织下,

我们有幸在这片神奇土地上,

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访问。

或许是受了当地土著信仰的影响,

这个信奉自然与人相融相生的国度,

有着堪称世界上最多元化的自然生态,

在这里,

人类与自然真正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

而正因为这一点,

我们这次的澳大利亚生命之行,

与其他旅行相比,

又多了一份与自然无限接近的亲和感。

一、墨尔本托宾兄弟殡葬企业

——NOWORRY,慢生活中回味生命

据说澳大利亚人最常说的一句话,

便是NOWORRY,

不要紧,慢慢来。

这似乎和休闲的太平洋海风一样,

深深注入了澳大利亚人的灵*。

而作为澳洲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墨尔本无疑是这一点最好的印证者。

▲墨尔本最具标志性的中央火车站,据称已有年的历史

我们到访澳洲的第一站,

选在了墨尔本的托宾兄弟殡葬企业。

这个家族企业,从消防做到殡葬,

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对于建国才多年的澳大利亚,

这绝对是一个老字号品牌。

▲TOBIN兄弟家族展览馆,地方虽然不大,但却井井有条地陈列着整个殡葬家族80多年来的众多荣誉与纪念,甚至是活动所用的红酒,都被当作纪念品保存在展馆中。

托宾兄弟的事业类似国内的治丧中心,

在墨尔本多地都设有服务处,

与国内谈死色变的氛围不同,

澳大利亚似乎已经习惯了与死亡共舞。

托宾兄弟的诸多服务设施,

都设在住宅区间,

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

丝毫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信奉基督教,

告别也大都在教堂中举行,

设计充分地考虑了室内与室外光线的融合,

特别是将室外的景观、绿植

通过落地玻璃引入室内。

加上点缀的玻璃彩绘,

让人真正感到生命停留在流光掠影之中。

▲虽说澳大利人信仰基督教,但在设计语言上却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不谋而合,将室外光线与景观引入室内,真正将人体与自然的灵性融合交汇到一起。

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从自然而来,也将往自然而去。

澳大利亚的殡葬设施

可以说是对这一点的完美诠释。

当然,除此之外,

源自英国的绅士风度,

也让这些设施同样注重人性化的体验。

在其产品展示区中,

不论是骨灰坛、棺木、

相片夹还是随葬小品,

都摆放得如同艺术品般。

置身其中,

少了一些购物的匆忙,

多了一份在自家客厅中慢慢寻找记忆的味道。

正是有了这种让时光停留的慢节奏,

才让人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回忆与回味。

二、墨尔本公墓见闻录——将生命信托,让文化绽放

与国内大部分殡葬设施不同,

澳大利亚的殡葬设施

很多都委托于信托机构经营。

譬如在墨尔本有两大殡葬信托机构

分别是位于北区的GMCT

(GREATMETROCITYCEMETERIESTRUST)

以及位于南区的SMCT

(SOUTHERMETROCITYCEMETERIESTRUST)

前者在其信托资金的支持下,

管理着约21家殡葬设施,

后者则为9家。

公墓既要承担社会公益的责任,

也必须肩负可持续经营的发展。

这也让澳大利亚的殡葬事业更有活力,

从容面对未来的发展规划。

01墨尔本北郊公墓

澳大利亚的墓地与房产一样,

属于终身私有制。

人们既可选购节地生态葬产品,

也可购买土地,自己营建生命殿堂。

▲兴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墨尔本北郊公墓,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却始终遵从近一个世纪前的规划方案,这应该是设计师最大的荣幸吧。

让我们颇为惊讶的是,

澳大利亚的节地生态葬,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得到了普及。

进入墓园后,

但凡是花坛、树池或者绿地,

总能看到一座座小巧的墓石。

上面的铜牌由于时间久远,

早已锈迹斑斑,

与周围的绿化揉合在一起。

如同历史般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等待着亲人前来发现。

近年来,

随着生态发展的意识及技术更为成熟,

与自然共命运的澳大利亚。

也成为了节地生态葬技术最领先的地区。

在墨尔本福克纳纪念公园及北郊公墓新区中,

我们看到了自然组团与奇石葬的结合。

02春日溪谷纪念公园

在SPRINGVALE——春日溪谷纪念公园,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取得真的棒~

我们看到了令人惊艳的四季花房。

春日之谷中的四季花房,

原名为THEGARDENOFPEACE,

据闻建于40年前,

四栋小小的建筑立于花丘之中,

以四季为名。

每一栋建筑内都有一处

大面积的落地玻璃观景台,

视野中的景色与植物,

分别根据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设计。

▲冬之屋中看到的是以松柏为主的常绿植物场景

▲秋之屋中看到的则是色叶植物展现的绚烂多姿

花丘中,

全部采用骨灰撒散的方式,

不见一处墓碑。

而逝者的信息,

则被记录在花房的羊皮书中,

每一位安息在此的逝者,

均在羊皮书留名,

每逢忌日,书本正会翻到此页。

没有喧嚣的祭祀,

只有在花房之内,

默默凝视名字,

静静观赏四季美景,

深深体会生命的流转。

03墨尔本北郊公墓

在Bonolong墓园中,

跃然水面的神殿建筑

让我们再一次惊呼建筑设计的匠心独具。

▲Bonolong墓园中教堂建筑,形式新颖,据说不仅举行葬礼,更是很多新人婚礼的场所。

▲教堂内部有可升降的窗体,打开之后,就是豁然开朗的水面,令人心旷神怡,哪里还会有置身传统墓园的阴森。这,才是通过设计所表达的对生命和自然最好的敬畏。

除了在墓葬产品上遵从自然生态的原则,

在服务设施上,

澳大利亚人依然体现出了他们以人为本的宗旨。

没有厚重的石材、浮夸的图案,

简单的清水混凝土与木制栅格,

构成了温馨轻松的建筑语言。

美妙芬芳的花房、

香气四溢的咖啡馆,

还有趣味横生的儿童乐园,

以及造型前卫的休息厅......

都让人感到这里是一处充满生命力的场所,

而非单纯告别逝者的墓园。

▲接待区的户外咖啡座

▲萌态可掬的儿童游乐区

▲令人惊艳的花房与纪念品销售区,墓园本是一座黑暗森林,但无畏死亡的人们却用玫瑰鲜花填补这里的空洞。

说到告别,值得一提的是,

大部分的澳大利亚墓园中,

都会有兼具告别与火化功能的殡仪馆。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每一座墓园中的殡仪馆,

都被巧妙地设计成了“消失的建筑”。

或是清爽整洁,

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殡仪馆的气氛;

或是下沉空间,动线隐秘,

设备环保,悄然置于中心。

▲如此肃穆庄雅的纪念空间,还有如此可爱的墓葬铭牌与骨灰容器让人真正认识到死亡其实是可以很美,很温馨的。

三、松鹤新园——中华文明的异地绽放

到访的第三天,

我们参加了SMCT旗下

SPRINGVALE举办的华人墓园

——松鹤新园的开园仪式。

同时,也见证了福寿园国际集团

与SPRINGVALE缔结为友好公墓!

▲活动当天,众多嘉宾来到松鹤新园

随着在澳华人数量的增多,

近年来澳大利亚也出现了众多华人主题墓区。

但像这次SPRINGVALE这样

进行专题打造的,还并不多见。

此次开园的松鹤新园,占地约60亩,

是对原松鹤华人主题墓园的一次开拓,

中国人与身俱来的思乡情结,

在国外愈加浓烈。

而此次松鹤新园的设计,

其初衷就是要满足

这些身处他国的华人回归故土的情节。

整个园区借中式园林的手法,

其形——起伏有致,

其景——遮障借框,

在澳大利亚一马平川的大地上,

重塑了中式风水气脉流动的精妙。

同时,又相对克制,

去除了中式建筑中华丽浮夸的一面,

使得整体肌理

统一在园区生态自然的大环境之下。

或许是从没感受过如此纯正的中式韵味,

来访嘉宾对整个园区的建设纷纷拍手叫好。

其间,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先生

更与澳方代表共同揭幕了“悟”主题雕塑,

并向来宾介绍了

“中国人由大地中来,又终将归于大地”

的自然生命哲学。

这不仅代表着福寿园

与SPRINGVALE正式缔结为友好公墓,

更象征着代表中国生死哲学的轮回文化,

在万水千山的大洋彼岸,

绽放出美丽的文化之花。

▲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先生与SMCT代表,共同为福寿园向SMCT赠送的标志性雕塑“悟”揭幕

▲“悟”是福寿园国际集团的标志性雕塑,从土中生长而来的沙弥,代表着中国人对大地的敬畏。生命源之于土,养之于土,又终将还之于土。一个生命的轮回,即是自然循环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寻求的“悟道”的方圆。

四、国家花园的生命密码——景中有墓,墓融于景

告别了墨尔本,

我们来到了更具现代都市气息的悉尼。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

墓园、花园、纪念园和谐共生的密码。

悉尼北郊公墓纪念公园,

从面积上来说,

这里要比墨尔本的墓园小很多

但或许正因为这份小巧,

更凸显出她的别致。

▲悉尼北郊纪念公园的植物,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独有的宫廷气质。柱状修剪的柏树与团落搭配的植物,略带点欧洲古堡的味道。

北郊纪念公园原本设计为一座私人公园,

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园区内不论是教堂建筑,

还是花圃营造,

都有浓郁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

据介绍,

这是一座先有花园,

再有墓园的国家公园。

也因此,

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墓园经营者都无权处置,

必须统统报告*府才能进行处理。

甚至为了还原百年前的历史遗貌,

整个公园的道路,

还被染成了一片樱红,

别有一番味道。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限制,

这座静谧花园在历经百年后,

已经安葬有数万先人,

但依然从容不迫地

向外人展现着她的优雅姿态。

在这里,大部分的墓葬产品

均采用节地生态的形式。

最受欢迎的

是与玫瑰共生的花坛葬与草坪葬。

又或是以质朴的奇石

为载体的原生奇石葬……

即便是稍大一些的家族墓葬,

也同样秉承一墓多葬的形式,

最高可容纳8人安放骨灰,

可谓是非常节地了。

节地仅仅是手段,

单纯的节地葬往往既无景观,

又无法获得市场认可。

在澳大利亚,

节地葬节地却不节景观。

在园区中,我们随处可见的,

在效果最佳的景观节点附近,

排列的均是规格形式

大不相同的节地葬产品。

色彩、形式、材质的碰撞

与环境和谐共生。

又或者说,

这些墓葬早已经成为了

构成这副美妙花园的

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

真正达到了景中有墓,

墓融于景的效果。

五、设于闻道,计于践行——学而思,思而用

我们总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对于蓬勃发展的国内殡葬行业而言,

国外先进的开发经营理念与建设模式,

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仿佛一扇窗口,

跳出去,才知道外面海阔天空,

才能观察、思索、发问。

澳大利亚的自然之风给了我们诸多思考,

也带给我们更多的问题。

不论是如何着眼细节,

将节地生态的理念,

更好地结合产品与景观,

进行墓葬家具设计生产与摆放。

又或是立足宏观,

在规划之初,

就描绘一幅生命与自然共生的蓝图......

这些先进的葬式,美妙的告别

如何在国内开花结果?

如何在国内帮助我们的本土殡葬企业

找到一条接地气的通道?

近期,

天泉佳境将继续围绕节地生态葬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

为大家解开生命花园的密码。

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tianjk.com/afhpz/565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