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变美的考拉~
在学习护肤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建立皮肤耐受。尤其是在使用一些大牌功效性护肤品的初始阶段,都会要求使用者要建立耐受后,再逐步增加浓度和产品种类。
为什么很多大牌护肤品都需要建立皮肤耐受?是否所有肤质都要建立耐受?如何建立皮肤耐受?这是很多姐妹都存在疑问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这一系列关于皮肤耐受的问题,详细展开说一说。
为什么要建立皮肤耐受?
这应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使用一些大牌的功效型护肤品,不就是为了让皮肤吸收后发挥作用吗?那些刺激症状,是不是“抗一抗”就过去了?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皮肤的基础功能:保护!
吸收只是皮肤的一部分功能,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伤害才是它的主要使命。
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并不是绝对真空无菌的。每天皮肤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多数情况下,皮肤能够自我调节,不会出现“过激”的反馈。但当皮肤被过度刺激、攻击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而我们使用的所有功效型护肤品,就如同刺激源般存在。作用效果越强的产品,功效成分对于皮肤的影响往往越大,反之成分安全的产品,护肤效果需要长期使用才会现象。
功效成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冲击皮肤屏障保护功能。换句话说,活性成分越强,越容易进入到皮肤内,作用效果越好,当对于皮肤屏障非常不友好,刺激性越大。这时皮肤就会表现出泛红,刺痛,灼热等不适症状。
如果我们对皮肤发出的异常表现置之不理,放任刺激成分持续攻击皮肤屏障,屏障保护力减弱,以至于难以抵挡来自外界的“小危险”,皮肤很容易变为敏感肌肤质,甚至会轻易触发皮肤免疫系统。
是否所有肤质都需建立耐受?
答案是肯定的。
皮肤在接触活性成分时,并不一定都会给予不适反馈。刺激性成分浓度较低时,皮肤吸收量较少,皮肤自身就能够处理这些危险并及时修护产生的损伤,自然就不会再产生应激反馈。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使用功效型护肤品初期,要从低浓度开始尝试的原因,但低浓度也就意味着,对于皮肤作用效果有限。
皮肤角质层较厚,屏障健康的肤质,它的免疫力也会比较强。角质层厚能够有效阻隔活性成分过量进入皮肤内;免疫力强皮肤自身应对刺激能力和修护损伤能力强,不会轻易产生不适症状。
但我们使用功效型护肤品,主要是为了能够发挥作用,产生相应效果。所以添加高浓度活性成分,成为了护肤品市场主要导向。10%,15%成分浓度的护肤品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学会帮助皮肤建立耐受。
如何建立皮肤耐受?
刺激性的活性成分常见于美白,抗皱,酸类产品中,不同浓度刺激力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产品入手前,应对自己的皮肤状态有基本的认知,初步判定皮肤是否能够接受这些成分带来的刺激。
像是皮肤处于敏感时期,皮肤存在明显炎症,皮肤有玫瑰痤疮等问题时,不论功效型产品浓度有多低,都应避免使用。
初次使用功效型产品,或长期停用后重新再使用产品的,都要进行局部测试。
取少量产品涂抹在耳背或手背位置,停留十分钟时间,根据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清洗或过夜。观察耳背或手背位置2-3天,确认皮肤未发生明显泛红,刺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即可上脸使用。
上脸大面积使用时,需格外留意皮肤变化和控制使用时间。
涂抹功效型护肤品后,密切观察皮肤表面,如皮肤泛红,刺痛感明显应及时冲洗掉面部产品。初期使用产品,第一个月使用频率为每周2-3次;使用产品的第一周,尽量避免涂抹功效型护肤品过夜。
开始阶段,护肤品在面部停留时间控制在5-15分钟内,就可清洗净再继续护肤步骤;后期视皮肤情况逐渐增加护肤品使用频次和停留时间,最长使用频次为每天一次,护肤品可使用过夜。
皮肤在接触功效型护肤品的第一个月,为过渡期。这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状况,万一皮肤泛红严重,刺痛感明显,甚至出现脱皮,频繁爆痘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功效型护肤品,及时对皮肤进行修护护理,必要时就医处理。
即使在使用产品的首月,皮肤整体状态较为稳定,也不应叠加使用其它功效型产品。比如皮肤在刷酸后,应避免接触美白,抗皱类成分。
使用功效型护肤品,观察皮肤2-3个月,无明显不适症状的,可适当增加成分浓度或叠加其它功效型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增加浓度,叠加不同类功效型产品都需要重新建立皮肤耐受,稳定皮肤状态,确认无明显异常反应,切勿操之过急。
建立皮肤耐受是很重要的一步。很多时候,虽然我们肉眼观察下皮肤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其实皮肤内正处在适应,修护过程中。
我们需要给皮肤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些刺激的活性成分。毕竟我们使用功效型护肤品是为了让皮肤变得更好,不只是一味地“挑战”它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