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业是前网易考拉用户研究主管,她曾有8年用户研究经验。
在她接触的众多产品经理中,她觉得只有60%知道用研很重要,但真正动手做的只有30%,且只有5%能真正做好用研,降低产品风险。
因此,她从八年用研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简单易学的方法,这次分享出来,让馒头用户少走弯路,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户,了解用户心理,挖掘痛点。
根据刘连业老师线下课程《修炼核心用户研究能力,打造完美产品》整理而成
编辑:田鹏韦
为什么产品经理也要学习用户研究
1、用户评论背后往往藏着用户需求
《产品经理方法论》一书曾提到:企业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市场里砸钱。
换句话说,这些企业看到的需求是伪需求。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用户需求万万千千,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用周鸿祎的话说:“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因为缺乏信息,而缺乏信息是因为你对这个市场根本就不了解,所有的这些不确定性最终都会转化为我们产品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我们产品的成本。”
这些成本很容易导致我们的产品彻底失败。
所以,在任何产品开发之前,我们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假设和调研,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而大部分产品都有用户评论,在这些褒贬不一的评论背后,其实都是用户对需求的表达。
虽然有的时候产品会被用户吐槽太难用、缺乏某功能、新版不如旧版,但是从用户吐槽挖掘用户需求,正是产品经理核心竞争力之一。
实际上,评论背后隐含该用户有节省选择时间、易于操作方面的需求
2、用户研究,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进行用户调研时,我不建议使用外包团队。
因为如果产品经理只看用人部门、外包团队产出的报告,而没有亲自去接触用户,那么他依然无法做出完美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那些经过媒体设计加工过的、高度总结的信息,从长远来看,实际上会让我们慢慢失去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了解用户就像阅读,需要亲自接触。感受他的情绪,倾听他的语言,这样长期的积累才会增加产品人对用户心理的理解,对用户群体的了解。
毕竟,在产品的整个阶段中,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环节都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我们在用研过程中建立了对目标用户的理解。那么在产品的某个环节,这份理解就可以直接帮助产品经理做出正确的决策。
所以,用户研究,是产品经理的一个核心能力。现在互联网环境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只有对它的市场,对它的目标用户心理、需求、痛点非常了解,才有可能抓住那百分之一的成功率,成为让百万用户点赞的产品。
在产品的不同阶段
如何利用用户研究减少产品风险
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策略阶段、研发阶段和评估阶段。
1.策略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遇到“到底该做什么”,“如何选择需求”,“用户是谁?他们怎么想?”,“商业模式是否能行?”这些经典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以下努力:
首先,研究细分市场,看一下在细分市场里还有没有机会空间,能不能在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其次,确定细分市场的目标群体、抓住用户需求痛点。
14年的七八月份,丁磊说想做海淘市场,于是我带领两个同事做考拉的前期研究。
海淘市场非常宽泛,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国际转运......如此多的产品形态,该选择哪个?
为了理清头绪,我们对海淘市场的价值链、行业的竞争格局、BAT和创业公司的做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决定主营母婴、美容彩妆、家居个护、进口美食、营养保健等品类。
一方面,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需求稳定可预测,也易进行批量处理。
同时,借助专栏、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内容的传播,来产生更多优质免费流量。
了解完市场,第二步是走近考拉的海淘市场的用户。
目前90后也纷纷开始组建家庭,这群年轻人正逐步成为社会消费中坚。
这群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新中产们,是消费升级的忠实践行者,最大的消费态度就是“不将就”。
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在中国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还是会从海外海淘产品的原因。
同时,他们对品牌的意识逐步淡薄,个性化、性价比是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比较其他群体,广告对新中产的覆盖率和影响力相当有限,他们更信奉品牌精神的契合以及实实在在的优惠。
通过对市场的了解,通过对用户的了解,我们已经初步确定要做什么,接下来就是解决该怎么做的问题。
2.研发阶段
第一步的研究和调研,确定了最初的产品形态。
为了进一步确认用户是否真的会使用这个产品,前期信息是否准确,仍需要拿着产品概念对目标用户进行一次调研,了解用户是否愿意下载、推荐。产品是否解决了他的问题。
在视觉设计方面,对情绪板进行研究运用,思考产品需要传达给用户的品牌形象,从而确定视觉设计风格,而不是凭感觉去做。
情绪板,通常是指一系列图像、文字、样品的拼贴,他是设计领域常用的表达设计定义与方向的视觉做法。
最后,不管交互设计是低保真还是高保真,在上线前都可以通过运行测试,检测产品文案是否有歧义,任务流程是否顺畅,并进行完善。
3.评估阶段
产品上线之初,我们并不知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只看数据的话,无法了解用户的行为,并不能保证曾经对产品很感兴趣的用户,如今不“变心”。
所以,在这个阶段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