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财经天下》周刊作者明小天
编辑:董雨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AI财经社(ID:aicjnews)
上市这条路,喜马拉雅走得颇为不顺。不仅如此,为了开拓更多盈利可能性,其先后尝试了有声读物、知识付费与在线教育,甚至是智能机器人,但依旧扭转不了其亏损的困局。据招股书显示,年至年间,喜马拉雅合计亏损达到了亿元。在互联网巨头与短视频等新娱乐业态的冲击下,喜马拉雅的上市似乎迫在眉睫。
年3月29日,“国内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第三次递交IPO招股书,估值超过了亿元。
年,曾有媒体报道喜马拉雅预计赴港上市,但被喜马拉雅方面否认。随即在年,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递交招股书,但未能成功。年9月,其曾于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请,但因超过了6个月,不久前其招股书文件显示失效。这一次更新招股书,也是喜马拉雅第三度冲刺IPO。
从年创立至今,历经9轮融资,喜马拉雅背后已站着豪华的投资人朋友圈——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与索尼音乐都是其战略投资者。当然,喜马拉雅在在线音频领域讲出了一个好的增长故事,其月度活跃用户数已从年的1.4亿长到了年的2.67亿。
不过,增长背后却是更猛烈的烧钱势头。据招股书显示,至年间,喜马拉雅已累计亏损.55亿元。盈利难,是当下在线音频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这样的处境,和当下国内的在线视频行业颇为相似。
这也让屡战屡败的喜马拉雅,不得不再度发力冲刺IPO,这一次,它能成功登陆港交所吗?即便上市成功,它能走出在线音频的流血困局吗?
想做音频界的淘宝
年,来自福建浦城的创业者余建*遇见了他的贵人,地产行业起家的证大集团当家人戴志康。当时,余建*向戴志康讲述了他的新创业方向——打造一个音频领域的“淘宝”。
彼时,余建*已经35岁,有过几段创业经历,属于当时资本青睐的连续创业者。他的几次创业都和技术息息相关,比如大学一毕业就做了一个三维全景软件。后来,余建*又做了一款三维实景地图搜索网站“城市吧”。简单来说,他就是要做一个三维实景的电子地图。当时,因为百度也要打造街景地图,其干脆就从余建*手中把城市吧收购了。
正是城市吧的创业经历,让戴志康对余建*来了兴趣。他大手一挥,就给了余建*0万元启动资金,喜马拉雅的前身“那里世界”诞生了。那里世界的联合创始人陈小雨,正是戴志康当时的助理以及证大集团的投资总监。
在当时“那里世界”的想法太过超前,其利用全景图片作为背景,将用户的人物化身投射到一个虚拟世界中,并将音频和视频植入其中。烧钱不说,更重要的是,用户需求还没到这么高的境界上。
因此,“那里世界”创业两年,0万尽数烧光,一起创业的80人团队走得只剩下不到10个人。
彼时,移动互联网悄悄兴起,资讯阅读领域今日头条一枝独秀,视频领域优酷网与土豆网以换股形式完成合并刚拿下了绝对领先地位。
但音频领域尚属空白,瞄准在线音频市场的余建*调研了多人,却有六七十人都不相信音频有前途。余建*向媒体解释:“我们当时挺兴奋的,很多人都这么想就意味着BAT也会这样想,这就意味着我们生存空间更长一点。”
年8月,喜马拉雅正式成立。
不过,其也自此卷入了漫长的在线音频大战,同类产品最多时一度达到了30余款。诸如荔枝FM、蜻蜓FM、考拉FM、多听FM、多米电台等主打电台模式的产品也相继面世。但因为产品可替代性太强,很快行业内就只剩下了三个玩家——即荔枝、蜻蜓和喜马拉雅,且份额上喜马拉雅以绝对领先优势占据着第一名的位置。
据统计,自年至今,喜马拉雅共获得了9轮融资。最后一次E轮融资发生在年,融资40亿元,投后估值达到亿元。至此,喜马拉雅的投资人阵容已经无比豪华,从互联网巨头到国际投行,都为其站台。也是在这一年,相传喜马拉雅已经搭建VIE结构预计赴美上市。
但这之后,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却颇为不顺利,甚至市场份额不如它的友商都已经成功上市。年1月,荔枝FM更名荔枝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1美元/股。不过仅第二个交易日,荔枝的股价便下跌6.45%至10.88美元/股,跌破发行价。直至今天,其股价连年看跌,截至4月1日收盘,已跌至1.53美元/股,跌幅逾80%。
不止海外资本不看好国内的音频生意,就连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都无心搅入其中。
在国内,除腾讯年之后开始布局长音频领域之外,百度和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尚未在长音频领域有太大动作。这反倒让喜马拉雅在长音频市场显得游刃有余,而这些都反映在了其招股书中——活跃用户和付费率数据亮眼。
根据喜马拉雅招股书,从年到年,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从1.4亿、2.15亿增长至2.67亿,年比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4%。
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日活、月活跃用户比十分稳定,-年均维持在27%-28%左右。一位高级互联网产品经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个比值是用来衡量自己产品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交类赛道,这一比值超过20%就算好产品了,但“如果比值低于20%,就需要好好考虑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与用户增长相对应的,是喜马拉雅连年增长的收入。一直以来,喜马拉雅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订阅、广告、直播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根据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年到年,收入分别为26.98亿元、40.76亿元和58.57亿元。其中订阅是增长最快的变现模式之一,喜马拉雅的订阅包括两个主要收入渠道,即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年至年,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从12亿增长到近30亿的规模,收入占比也从47.2%增长至51.1%。
喜马拉雅的订阅增长与整个市场大盘也有强关联性。根据灼识咨询资料显示,在线音频订阅的收入从年的5亿元增长至年的9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7.8%,并预计于年至年按49.6%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
订阅付费的增长,又进一步促使用户粘性提高,并最终反映在日活、月活跃用户数据上,实现了整个喜马拉雅平台生态的正向循环。
多位购买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付费之后使用率明显提升。一位会员称,“平时几个月才打开一次”,但自从购买喜马拉雅会员之后,打开率进一步提高,几乎成为了每日活跃用户。用户花在喜马拉雅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用户“掏钱”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这些在喜马拉雅的IPO中得到验证。
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年移动端用户共花费亿分钟收听音频内容,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为分钟。其付费会员数量0万,同比增长52%,每位移动端月活跃用户的月均收入贡献由年的2.7元增加至年的4.2元,付费金额翻了将近一倍。
盈利遥遥无期
即便喜马拉雅年的用户增长和营收数据增长强劲,但盈利难这一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根据喜马拉雅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年至年亏损分别为19.亿元、28.亿元,进入年,年内亏损更是高达51.06亿元。即使经过调整,其年至年的净亏损,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以此来看,喜马拉雅难盈利的状况恐怕会持续很长时间,就连余建*本人也称,“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亏损的原因之一在于,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过大。根据招股书显示,年至年,喜马拉雅相关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5.2%、41.9%和44.9%,虽然年相关占比较年有所下降,但由于营收基本盘扩大,销售及营销开支也在增长,分别为12.18亿元、17.07亿元和26.3亿元。
年的相关开支较年增加54%,而年比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4%。也就是说,喜马拉雅在年投入了更多的钱,用户数却并没有获得同样的增长。
但喜马拉雅并不打算停止在营销上的花费,在其招股书中,喜马拉雅称,“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而产生销售及营销花费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可能会继续录得经营业绩的亏损及经调整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盈利难背后,也与喜马拉雅业务单一有关。过度依赖付费订阅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一半的订阅收入意味着喜马拉雅变现能力相对单一。根据招股书显示,其广告和直播收入虽然也有一定占比,但占比正在不断削弱。广告和直播收入在年分别占喜马拉雅全年营收的25.4%和17.1%。
这是因为,曾经被视为喜马拉雅营收“第二增长曲线”的教育业务,也受到双减*策的影响。年,在“双减”前夕,喜马拉雅在SEC的招股书显示,年教育服务营收仅占0.5%,年已经占比5.6%,为喜马拉雅贡献了两亿多的营收,有媒体当时乐观地说道,“教育已成为喜马业绩增长的第二支点。”
在风险披露中,喜马拉雅表示,为了避免因在平台上提供学科培训内容而被视为“培训机构”,“我们停止提供涉及所有相关内容的产品和服务,该内容的收入分别占我们年、年及年总收入的1.5%、0.9%及0.4%。”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