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 http://m.39.net/pf/a_7208874.html去年,我们在电影院里看《流浪地球》。今年,我们在现实中体会那段开篇:"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澳大利亚的大火肆虐,5亿动物被活活烧死,浑身烧焦的考拉流着泪;瘟疫来袭,新冠肺炎的阴影下人人自危,没有一个人过了好年;大震小震接连不断,摇摇欲坠的心没有一刻安放;前几天,世界气象组织宣布:今年南极气温首次突破20摄氏度温度。这些还没完,亿万只蝗虫正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与遥远的澳洲大火、南极冰化不同,这场蝗灾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它已经越来越近了。“蝗灾”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听过老人讲大旱,却不知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蝗灾为何物。你只见过几只虫子,而蝗灾却是成片的蝗虫遮天蔽日,吞噬一切,所到之处,草木凋零。在非洲的肯尼亚,一个蝗虫群就能形成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蝗虫带”。这场蝗灾规模之大、破坏力之强举世罕见。它们从东非高原的老巢出发,跨越百里宽的红海,经过也门、伊朗,一路席卷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如今,距离中国只有一步之遥。网上有人开玩笑说,派中国人去,能把蝗虫吃灭种。这种话听听就好,真正见过蝗虫过境的人是很难开出这种玩笑的。美国国家地理拍过一部纪录片叫做《蝗虫过境》,片中的描述让人头皮发麻。从天黑到天亮,蝗虫时刻都在啃食周围的植物。如果把蝗虫类比成人类,一天的食量就是公斤,这可不仅仅是“大胃王”了。在没有植物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转头吃自己的同类,简直像一部恐怖片。据统计,规模为一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所到之处,荡尽一切绿色。这还只是普通的蝗虫。如今入侵印巴的这伙是最危险的沙漠蝗虫,生命力、破坏力,以及繁殖能力都超出普通蝗虫一大截。它们可以三天不吃不喝地飞行几百公里。落入水中也不会淹死,甚至还能继续游泳24小时。不仅如此,这些原本就繁殖能力极强的蝗虫,一旦聚集起来,还会升级成2.0版:食欲大增,疯狂交配。如今他们已经开始骚扰我们的近邻巴基斯坦和印度了。有多严重呢?这么说吧,因为这场蝗灾,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都快握手言和了。几十年来,印巴因为边界问题,大大小小的交火了不知道多少次。近期却一反常态,双方默认停战,各自回家灭蝗去了。毕竟蝗灾带来的饥荒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刚刚还给我们“倾家荡产”捐口罩的“穷亲戚”巴基斯坦日子很不好过:估计今年的粮食产量可能要降低三成到五成。据专家说,要是到了6月还控制不住,新一波蝗虫孵化出来,数量还会增加倍。到那时,情况还能不能控制住?这是个未知数。“蝗灾”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了。在年轻人心里,甚至没有蝗灾这个概念。但事实上,在历史上“蝗灾”是与“水灾”、“旱灾”并列的三大灾害,而中国曾是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与如今不同的是,古代的农人看天吃饭,几千年来都没找到灭蝗的好办法。一场蝗灾下来,几十万亩的庄稼被毁,两三年都很难有收成。当地人不得不去别处逃荒,流离失所。历史上的蝗灾主要发生在*河下游的河南、河北、山东。在这些蝗灾高发地区,分布着很多的“八蜡庙”,这些庙里供奉的不是别的,正是“虫神”。老百姓们天真地希望虫神拿了供奉,来年就会保佑当地不受蝗灾。民国的时候,山东省的高密发生了蝗灾,人们在屋里摆起神案,上香祈求,希望蝗虫“良心发现”早日飞走。可是虫神显然没有眷顾过他们,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蝗灾频率不但没有下降,还“稳稳”地上升了。古人不是没想过正经办法灭蝗,民间也确实有过鸣金驱赶、火烧、捕杀的传统。网剧《唐砖》中,还原众臣吃蝗虫的场景甚至唐太宗为了展现与民同甘共苦,还象征性地吃过蝗虫。可是这些在遮天蔽日的飞蝗面前都是杯水车薪。明朝末年,山东某县蝗灾肆虐,引发了严重的饥荒,据记载:“死者相枕”,“大饥,人相食”这些惨况,都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历过的。微博上有个大V说:“我们中国人真的被保护的太好了,如果不是马世骏和他的团队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蝗灾问题,恐怕很多人对蝗灾不会那么陌生。”蝗灾在中国几乎绝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说起灭蝗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治蝗专家马世骏。理科生大概会比较熟悉他的名字,因为他曾出现在人教版的高中生物书上。马世骏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了蝗灾爆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我们国家之所以解决了几千年的蝗灾大患,主要靠三样法宝:一是预测防范。首先是马世骏提出的“改”,也就是生态防范。兴修水利工程,改造飞蝗高发地。另一方面,蝗虫产的卵埋在沙地下,很难被发现,被孵化后难免带来更大的蝗灾。只要在它们孵化前捣毁老巢,毁掉虫卵聚集地,就能防患于未然。二是飞机治蝗。飞机治蝗是如今最简单粗暴、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灭蝗手段,能杀死90%的蝗虫。每当蝗灾来袭,就会派出专机“深入敌营,正面作战”,向蝗群喷洒“六六六”农药。在蝗灾高发区还建有专门用来灭蝗的机场,蝗灾一起,随时能调派上百架飞机去灭蝗。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无人机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位于世界前列。如今无人机也被用来探测蝗情,还出口到国外。年山东潍坊发生了一场小型的蝗灾,不费一兵一卒,仅凭19架无人机就成功围剿了蝗群。在灭蝗专机工作的过程中,还有“保姆式”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气象机构24小时监控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温度,力争灭蝗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我国灭蝗还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养鸡斗蝗。(其实不只是鸡,其他家禽也有参与)农药虽然立竿见影,但是对生态的破坏严重。这种破坏对良田而言尚可接受,对生态本就脆弱的草原地区却是重大打击。因此我国在治理草原蝗灾时,大多使用生态治理的办法。上周微博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视频《牧鸡治蝗》就是还原了年河北草原的灭蝗过程。在当时,一平米的草原上就有30多只蝗虫,草场被严重侵蚀。专家引进了矫健好斗的华北柴鸡。为他们设计了完整的“成长路径”,把它们培养成草原蝗虫杀手。牧鸡出动后,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走到哪就吃到哪。一群鸡的活动半径是50米,5天时间就能完成亩的治蝗任务。三到五个月后,蝗灾结束,牧鸡也功成身退了。它们直接被运往市场,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些牧鸡在野外放养长大,饲料也都是“优质蛋白”,上市之后非常抢手。如今蝗群盘踞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说是兵临城下。但是幸好,据专家分析,我们受灾的可能性并不大。除了有上面所说的各种灭蝗手段,我们还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北边,我国和巴基斯坦、印度接壤的地区,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蝗虫再有能耐也飞不过青藏高原。南边,云南雨林的生态环境复杂,能够阻止蝗群进入。然而,此刻的我们却不能高兴得太早。最近的一系列灾害,看似天南地北毫无关联,内里却是有因果的。回顾古代的蝗灾,往往是大规模伐林开垦的结果,生态的破坏引爆了蝗灾的防线。这次的东非蝗灾,与印度洋变暖也有密切的联系,归根结底只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的冰山一角。我们一步一步试探自然的底线,如今终于惹怒了它。而蝗灾、大火、地震、疫情,只是真正的惩罚到来前的预警。即使侥幸躲过了这场蝗灾,可是下次呢?
-End-
点个在看,告诉我你在乎
参考文献:[1]果壳.25年以来最大的蝗灾,因何而生?..2.15.
[2]腾飞说史.史书中的蝗灾,中国现在为什么很少见了?蝗虫被吃成珍稀动物了?..2.13.
[3]人物与时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蝗灾?..2.17.
[4]环球时报.蝗灾已逼近国境线,中国雪上加霜?..2.15.
[5]非常历史.亿只蝗虫何所惧!历史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的中国为何不再惧怕蝗虫?..2.18.
[6]人物与时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蝗灾?..2.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