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nshang
引言
外资零售企业在上海的“退”与“进”。
来源
赢商网(ID:winshang)
作者
和贺文
上世纪90年代,以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上海市场,见证并推动了上海商业的繁荣。
二十多年间,这些外资零售企业紧抓时代发展窗口期的红利,创造了不少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败走中国”现象屡见不鲜,如:玛莎百货、易买得、乐天玛特、高岛屋(年8月25日结束营业)等。
有撤退,自然会有新进者。以上海为例,今年上半年,老佛爷百货、奥乐齐ALDI正式亮相魔都,接下来,全球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开市客也将于8月27日正式开业。
值得深思的是,曾经的零售翘楚为何要撤离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市场?在此情形下,为何仍有不少外资零售企业“押注”上海市场?赢商网特选取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分析。
家乐福上海曲阳路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水土不服”或成撤退关键
今年6月25日,上海高岛屋百货有限公司发布的一则终止营业通知提到,上海高岛屋将于8月25日终止营业。消息一出,不少人扼腕叹息,也有人表示上海高岛屋的撤离是迟早的事情,毕竟自年营业,上海高岛屋一直未达到预期目标,近三年更是处于亏损状态。
上海高岛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高岛屋的撤离只是一个缩影,在此之前,玛莎百货、易买得等外资零售巨头均关闭了在上海开设的门店,尚有门店的欧尚超市、迪亚天天则分别被大润发、苏宁接管。
回顾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从亮相上海,到关闭上海门店、撤离中国市场的历程中可以看到,电商、新零售的到来,固然对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未及时进行自我革新,未实现品牌的本土化,如玛莎百货和易买得。
玛莎百货
玛莎百货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于年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第一家旗舰店,之后,玛莎百货在淮海中路金钟广场、上海仲盛商城、上海环球港、江桥万达广场、五角场万达广场等均设有门店。
据悉,玛莎百货用8年时间在中国开设了15家大型门店,然而并没有建立品牌知名度。原因在于初入上海市场时采取“高大上”策略,想要吸引中产阶级,但并没有“性价比”优势,加上照搬英国服装尺码,无法适应中国人体型,且服装款式保守,被戏称为“大妈百货”。
最终,在业绩亏损的压力下,玛莎百货从年便开始调整在华战略,年开始关店,直到年宣布正式关闭上海南京西路店、淮海中路店、环球港店,意味着玛莎百货整体撤离上海。
易买得
于年在上海曲阳路开出中国首店的易买得,开创了中国大卖场单店连续盈利的记录,不过直到年才开出中国第二家门店,其分店一度近30家。
从年起,易买得开始频频亏损,门店也开始缩减,后来易买得上海金桥店、曲阳店逐步关闭,直至年5月底宣布全线撤出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为寻求突破,易买得牵手网易考拉海购、天猫国际,进*中国电商市场,并玩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