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提示注意黑五来袭,送您一份海淘秘籍

刚拆完双11的包裹,“黑五”(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又接踵而至,对这个被誉为“跨境版双11”的海淘盛宴,大小跨境电商已经纷纷打出洋货、折扣、潮流、囤货、血拼等促销旗号,海淘爱好者们又该去剁手了。跨境海淘与国内网购有诸多不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专家,警示消费者,避开大大小小的海淘“坑”。

警示一:

看清商品有效期

“黑五”成为一部分商家甩货的好时机,一些临期商品成为卖家的重要备货,尤其是食品、保健品等。临期商品即快到保质期的商品,由于海淘物流时间相对较长,有些临期商品到手可能已经成为过期商品。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

“黑五”网购消费者在进行价格对比的同时,也要仔细查看商品介绍页面关于商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说明,没有找到相关信息的,提前咨询客服。对于保健品等商品,提前了解功能、适用人群等基本信息,并且计算好食用日期,以免购买到的商品未食用完就过期。

警示二:

小心买到“假货”

跨境网购中的假货有以下3种情况:

1

商品未经正规渠道生产,在没有获得品牌授权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黑工厂、小作坊贴上品牌商标在网上标榜正品销售

虽然拿到了品牌方的授权,但是某些黑心厂家受利益的驱动,将其拿到的授权产品型号通过一些小工厂进行代工,生产出一批成本低廉的产品,从而真假掺杂售卖

正品中的瑕疵品流入销售渠道

除了假货,跨境网购市场还存在很多水货,即在国外市场正常流通的商品,经商家以灰色通道入境,继而在国内销售。虽然这类商品为正品,但没有报关单、商品检验证明等文件,更没有国外品牌商的直接授权,在售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

海淘还是选择大型正规的平台,买到假货的概率以及出现问题后维权将更有保障。卖家声称“专柜验货”不可信,专柜没有权利和义务帮助消费者网购商品进行验货,另外,购买前要提前向卖家索要商品的品牌授权等证明商品为正品的凭证,索要购物小票等证明商品采购的凭证。由于网购有一定的特殊性,取证非常麻烦,消费者要注意保留网购时的交易记录、交易信息、与卖家聊天记录截图等。遇到商家疑似售假的,消费者要积极向第三方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警示三:

索要采购凭证

不能提供国内正规发票的现象,在跨境电商中普遍存在。按照很多跨境电商的说法,直邮和保税区的商品属于境外购买行为,目前不支持开具发票。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当前的国情下,跨境电商不开发票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需要纠正的是,跨境电商是应开具发票的,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增值税发票,而是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开具形式发票(即非正式发票,只是一种估价单)。

姚建芳也提醒:

虽然很多跨境网购卖家和平台不提供发票,但消费者在下单前应询问卖家是否提供购物小票或采购凭证。此外,下单时订单页面不会主动提醒消费者开具发票,消费者需自己多留心,勾选需要发票(电子发票、纸质发票或购物小票),作为有效的售后凭证。

警示四:

看清物流模式

跨境网购的一大痛点问题即物流,不同的物流模式在配送时效和服务质量上不同。目前跨境网购主要有3种物流方式:海外直邮、保税进口、海外拼邮。

1

平台类跨境进口电商,如唯品会、苏宁海外购、美囤妈妈、蜜芽等平台,一般采用海外直邮模式。该模式在海外发货通过一次性快递配送到位,相对靠谱。

平台类+自营类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如网易考拉海购、京东全球购、亚马逊海外购、国美海外购,大部分采用保税进口模式。该模式商品提前备货至国内保税仓,配送速度快。

个人卖家和海外电商平台,一般采用海外拼邮模式,多位不同买家的商品在海外使用同一包裹发货,到境内后再分拆包裹发货。该模式运费低,但物流时间长,商品经过分拆可能面临商品被掉包、破损等问题,安全性较差。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

下单前仔细了解发货模式,对于价高的商品尽量选择保税进口、直邮等安全性高的物流模式;购买生鲜、食品、急需物品,尽量避开购买高峰期,并且了解发货时间和大致的物流时间;由于漂洋过海,快递务必“先验货再签收”,遇到商品破损、腐烂、货不对板情况,可拒收快件。

警示五:

看清退换货规则

与国内电商平台网购不同的是,跨境网购在物流配送环节更为复杂,包括海外配送与国内配送两部分,期间出现包裹破损甚至是商品破损的概率大大增加,产生退换货的概率相对较大。但由于跨境网购商品与个人身份认证联系在一起,并且受到国外供应商、退货渠道等原因,很多跨境商品无法进行退货给商家。而退换货也将涉及关税问题,因此,目前多数跨境网购平台并不能完全做到七天无理由退货。

对此,姚建芳提醒:

消费者跨境网购最好选择正规的平台或卖家,仔细查看退换货规则,并且就退换货事宜提前与卖家进行沟通,并截图取证。对于直接在商品页面标注不支持退换货的商品,一定要三思再下单。此外,对于商家的退货不退税行为,坚决予以维权。

警示六:

提前查询购买额度

年3月24日财*部公布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策的通知》,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万元,自年4月8日起执行,也就是说每人每年2万元,超过之后海关就会“退单”。

姚建芳提醒:

消费者在跨境网购前,最好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年度个人额度查询”,进行个人跨境消费额度的查询。此外,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折扣迷了眼,计算好需要购买商品的金额,以免超过限额后被“退单”,同时,还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以防被“有心人”盗用了个人额度。

警示七:

当心商家促销“猫腻”

商家促销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对于海外商品的价格不会太了解,因此商家容易在价格上玩“猫腻”。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

提前锁定需要购买的商品,对比日常售价和促销价,货比三家,多平台比价,选择性价比高的卖家处购买。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购买“洋货”除了价格最主要的还是品质,因此下单前最好去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tianjk.com/afhzz/612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