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澳大利亚,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个“袋鼠国家”和“考拉国家”,实际上它还是一个“野兔国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澳大利亚曾经遭受过野兔泛滥的情况,即使经过澳大利亚人的处理之后,目前澳大利亚境内也还存在着超过2亿只野兔。野兔只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准确地说造成泛滥的是野兔中的穴兔,这是从历史资料上考究得到的。史料记载,英国舰队在18世纪八十年代末首次登上了澳大利亚本土,并且带去了五六只穴兔。
造成穴兔泛滥的还不是第一批抵达澳洲大陆的人,因为他们所带去的穴兔完全被当成了食物,根本没有机会逃到野外去。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这片大陆,穴兔在这片大陆上变得更为常见,但它们也多是被困在笼子里。有澳洲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真正造成穴兔泛滥的开端实在年的10月,一个名叫托马斯·奥斯丁的男子在自家的花园里放养了20多只穴兔,这批穴兔被认为是泛滥的鼻祖。
逃到野外的穴兔开始以疯狂的繁殖速度扩散开来,仅仅在十年间就从最初的十几只变成了几千万只。有资料显示,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澳大利亚本土的穴兔数量保守估计有亿只左右。后来,澳大利亚人意识到了穴兔泛滥的严重性,因为它们会大肆破坏植被,抢占农民的耕地,于是开始对穴兔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捕杀。时至今日,穴兔的数量总算是被控制住了,但也依然维持在一个较大的基数上。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问,最早逃到野外去的十几只穴兔是如何逐渐扩张开来的?难道它们之间不会出现近亲繁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吗?生物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小种群生物的灭绝可能性确实要比大种群生物要大,一个原因是近亲繁殖所造成的遗传病影响,另一个原因是会发生遗传漂变,从而导致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降低,这两个原因都会抑制小种群生物的繁衍。
然而,什么样的规模才算是小种群?这在生物学上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而且这种规律并不普遍适用,因为不同物种在繁殖上存在不同情况,而穴兔恰好是反例。穴兔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末就形成泛滥之势,与其自身的繁殖能力以及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曾有学者对澳洲穴兔和法国穴兔的基因进行溯源对比,发现两者的源头十分相似,但澳洲穴兔的繁殖能力明显要强得多。
据了解,一只雌性穴兔一次能够产下30至60只幼崽,而且每年可以怀孕七八次。这样算来,一只雌兔一年就能够生下两百多只幼崽,这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再加上穴兔最初是在澳洲南部泛滥的,那里气候温和,即使到了冬天也不会太冷,因此助推了野兔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