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自年末的上一轮融资之后,洋码头终于再获融资。
D轮融资的投资方为新浪微博,用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的话来说,就是新浪微博多了一条变现的路径,洋码头也多了一个引流的渠道,似乎双方是一拍即合。
洋码头作为一家跨境电商,可对标企业包括小红书、考拉海购等,尽管海淘用户规模在连年增长,但巨头的入局,让这个赛道一再重现马太效应。近三年来,原本排名行业第五的洋码头,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从5.9%降到了如今不足1.5%。
年Q3与年Q3跨境电商市场份额对比(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行业格局对洋码头而言,情况不太妙。
缺的是流量?
据曾碧波透露,年黑色星期五,洋码头海淘直播客单价达元,直播间人群下单购买率超过50%,有超过数万消费者直播间内消费金额超过万元,洋码头在年的全年盈利达到万元,是所在行业一家全年盈利的公司。
这一盈利显然不是由平台买手服务实现——按照行业普遍10%的毛利率,洋码头的注册买手交易服务费大于3%、精准营销推广费率则在5%以上,粗略也按照10%的费率计算,即便是毛利万元,也需要8.8亿的销售额支撑。然而就算用户量接近1亿的小红书,全年销售额也不过是十多亿的量级。
洋码头的利润还可能来自旗下贝海国际的转运业务,贝海国际主要服务于洋码头平台上的买手,以此盈利。据不少使用者描述,贝海国际运费较低,但通常会主动报税(其他平台多为被动),一来一去就把优惠抹平了。
也有用户认为,这种“报税”伎俩是贝海国际的惯用手段,有的包裹可能被海关免税,但仍然被收取“税费”,直接被算作了贝海国际的营收。
购买、转运是用户在洋码头上做得最多的两个动作。然而,对于一个海淘用户而言,要先种草(培育需求)再拔草(解决需求),没有内容因而无法内生流量的洋码头一直以来没有形成闭环,流量是不断流失的。
新浪微博的加入,大概率能够帮它补上这个缺口。
其实在互联网领域,流量与变现的结合早已不是新鲜事,远一点的有腾讯和各类游戏工作室的合作,近一点的有大众点评与美团的合并。
只有流量无法变现,和只会变现却无人问津,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烦恼。
对于洋码头用户量的数据,目前我们只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