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恐惧,唯有无尽的沉默蔓延新京报

《考拉》

作者:(瑞士)卢卡斯·贝尔福斯

译者:陈壮鹰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年2月

在这本并不厚重的书里,贝尔福斯探讨了世间最为厚重的话题:生与死。自杀,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终结,还是生命进程的另一种选择?

■延伸阅读

《奥勃洛莫夫》

作者:(苏联)冈察洛夫

译者:陈馥/郑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5月

地主知识分子奥勃洛摩夫养尊处优,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标志着俄国十九世纪“多余的人”蜕化的极限,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

人与动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这种区别在于只有人有大拇指,也有人说只有人才会笑。或者两者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只有人会自杀: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那自由的死会来到,因为我愿意死。”卢卡斯·贝尔福斯在这本名为《考拉》的小说中探讨的就是这种自由死亡。但是这究竟是“自由意志的英雄主义行为”,还是仅仅是人的胆小怯懦?

浓雾中的阴影

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自杀?

《考拉》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叙述者追寻哥哥自杀原因的过程。这位第一人称叙述者早在20多年前就逃离了家乡,但哥哥却一直留在此地。两人之间关系相当疏远。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因为叙述者受邀回来作关于海因里希·克莱斯特的报告。饶是如此,两人也是匆匆一见,并未多言。数月之后,哥哥在浴缸内过量注射海洛因离世。在此之前,哥哥准备好一切:写好遗嘱,整理好住处,甚至还把房门打开,以防有人发现他死去的时候还要破门而入。

这种突如其来又轻而易举的死亡给叙述者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哥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就像是“归还租借的房子钥匙一般”,让他很是不安。他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情绪就是愤怒,但是更多的则是不知所措。他要知道哥哥究竟为什么会放弃自己的生命。最初的时候他仅仅是向周围的人询问,但他逐渐意识到,虽然他的熟人圈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类似的死亡体验,但是却没有人真正愿意谈论此事。唯有无尽的沉默不断蔓延。所以他转而在哲学中、在精神病理学中寻找答案。但是他最终还是不得不确定——哥哥自由死亡的原因或许只能在哥哥自己身上才能找到。

叙述者对于哥哥的回忆仅剩下一抹存在于浓雾之中的阴影。回忆中的哥哥是一个不勤奋、不工作的懒散普通人。这个普通人为什么会自杀?对哥哥自杀原因的叩问,将叙述带向了哥哥童年噩梦般的经历。那时哥哥得到了他的童子*名字:“考拉”。

卢卡斯·贝尔福斯的这本小说建立在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之上。他的哥哥在年12月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前提到过的关于海因里希·克莱斯特的报告是他在半年前完成的。克莱斯特作为“双重自杀者”在小说中不仅仅是叙事的一个开端,而且是小说叙述上的一个风格参照对象:贝尔福斯笔下整齐紧密排列的克莱斯特式的从属句法结构,将故事情节以及随之而来的沉思紧密结合——这使得故事情节叙述极为紧凑,并且愈发清晰。尽管贝尔福斯有时在叙述过程中显得过于冷静自持和疏远,但是他在文中从始至终都在坚持对哥哥自杀原因的追寻,完全不在乎将这种近似于拷问的探求推至痛苦的临界点,只为了得到一个可能出现的答案。

在无数次的追问之后,叙述者最终只得在关于哥哥的回忆中寻找他自杀的动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哥哥身上发生的事,他愈发沉浸在幻想世界里。他此后叙述勾勒的所有事情都是在他的脑海中的幻想。哥哥那天晚上的经历最终仅仅是叙述者纯粹的猜测。推测使得叙述者的想象空间的架构愈发变大,而哥哥的形象也逐渐在叙述者的讲述中显露出来。

此时,考拉,这一“完全无害的卡通形象”便成为叙述者的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tianjk.com/afhgx/660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