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其实不是熊猫,你知道吗

说起动物园里动物被认错的概率,外表呆萌可爱的小熊猫绝对能排进前三。很多人以为小熊猫就是年幼的大熊猫,或者认为小浣熊就是小熊猫,但是这些想法统统都是不对的!

大熊猫的宝宝就叫大熊猫幼仔,而不是叫小熊猫,小浣熊和小熊猫也不是同一个科的物种。其实你知道吗,熊猫这个名字其实本来是指小熊猫的哦!

哼,“熊猫”这个名字明明是我先用的

可是现在归我了,耶

“熊猫”名字争夺战

年,法国动物学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FrédéricCuvier)首次描述并命名了小熊猫,而且将其誉为“自己见过最美丽的动物”,那个时候,小熊猫的英文名字就是Panda(熊猫)。

四十多年后,科学家发现了另一种更大的熊猫,这种熊猫在结构上与小熊猫非常相似,为了区别这两种熊猫,科学家就把年发现的熊猫改称为小熊猫(Lesserpanda)或红熊猫(Redpanda),而把年发现的熊猫称为大熊猫(Giantpanda)或熊猫(Panda)了。

我是小熊猫但不是小的大熊猫

我是大熊猫但不是大的小熊猫

大熊猫篇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虽然叫熊猫,但它不是猫而是熊,所以它的别名还有猫熊、竹熊等,是熊科熊猫属动物。

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甘肃、山西和四川,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大熊猫头躯长1.2-1.8米,尾白色,长10-12厘米,体色为黑白两色。大熊猫最初是食肉的,虽然现在主要以竹子为食,但熊猫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却仍保留肉食动物的特征,所以熊猫仍归属于食肉目动物的门类。

有科学家曾发表文章探讨了食肉目动物咬合力和摄食方法的生态适应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现存的来自8个科的共种代表性食肉动物的咬合力进行了估算,结论认为熊猫的犬齿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老虎、棕熊和狮子,排名第五!

虽然这个排名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大熊猫具有强大的咀嚼肌,头骨重且厚,确实为其强大的咬合力提供了结构支持。所以对于熊猫,大家还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啊,虽然看起来很萌,但凶起来也是真凶!

哼,别看我呆萌可爱,发起火来我自己都害怕

大熊猫的“六指”

关于熊猫呢,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谁让人家是国宝呢),但这里小编想重点介绍的一点就是,熊猫是有“六指”的哦!

其第六指被称为“伪拇指”,由腕部籽骨特化而形成。籽骨的延长起到了大拇指的作用,使得大熊猫拥有其他熊类不具有的对握功能,能够更好地握住竹子。这种对握本事并不常见,除了考拉、北美负鼠(脚趾)和大部分灵长类,也就吃竹子的大、小熊猫了。大、小熊猫虽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为了适应相似的环境,却分别演化出相同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趋同进化”。

伪拇指,就是图中红圈所示的那个肉垫

伪拇指,就是图中红圈所示的那个肉垫,能够和其它五根真正的手指对握,方便抓竹子吃。熊猫的后掌并没有第六根趾头,所以如果你有机会看到熊猫的前脚印和后脚印,会是六个指印,五个爪印。

小熊猫篇

那下面我们就接着来说说小熊猫的故事。自小熊猫被发现以来,它的分类地位在很长时间内都存有争议。

最开始,大家认为小熊猫与浣熊相近,应当归于浣熊科(Procyonidae)。随后,有研究者基于解剖学证据,提出小熊猫应独立为小熊猫科(Ailuridae)。随着大熊猫被发现,由于两者在适应食竹生活上的一些趋同演化,开始有观点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应并为一科。直到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小熊猫的身世之谜才逐渐清晰。

现在普遍认为,小熊猫应是广义上的鼬超科成员(包含鼬、浣熊在内),是早在几千万年前就已发生分化的一个古老支系,应单列为小熊猫科。所以虽然大熊猫、小熊猫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它们的亲缘关系却很远,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科的动物,二者“分家”已有多万年。

小熊猫(学名:Ailurusfulgens)是小熊猫科小熊猫属动物,外形像猫,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背部红褐色,颈腹部及四肢黑褐色,尾长并有红暗相间的环纹,又名红熊猫。小熊猫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当小熊猫在树上活动的时候,如果有捕食者站在地面上往上望,黑色的腹部可以使它们与周围浓密的树叶阴影融为一体,难以被发现。

请记住,虽然小熊猫长得很可爱,但是它和大熊猫一样,可是实打实的食肉目动物!任何近距离的接触都有可能导致人类或者小熊猫自身受到伤害。如果爱动物,就请给予它们足够的尊重和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tianjk.com/afhgx/48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