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老公萌生换学区房的念头。
上周六上午,我们跟着中介看房,下午到同事家吃晚饭。
同事两年前,在另一片区购买学区房,孩子刚上一年级,我们心怀问题,想去取经。
到同事家后,我和同事在厨房备菜期间,她问我,你和你老公都同意买学区房吗?
我回答,先是我临时起意,两人迅速达成一致,准备一边把房子挂出去,一边看着附近的学区房。
同事突发羡慕,说她和她老公为了学区房,争执了三年。
夫妻本是同林鸟,意见不合就开吵。
她孩子一两岁时,她提议换学区房,她老公不同意,从城市格局到城市经济,从学区房*策到教育公平,分析得头头是道。
直到孩子上学迫在眉睫,最后多花两倍钱,买了老房子。
直到现在,老公怪她盲目追捧学区,她怪老公墨迹错过佳期。
本来想和同事聊聊夫妻沟通术的,但饭菜做好后,全员吃饭,话题戛然而止。
我想起离开深圳前,看了南山区很多小户型房子,那时我已经存了笔钱,我跟我妈表态,希望不够的房款,她赞助我。
我妈觉得,没结婚,没必要。
一年不到,深圳南山的房价升值迅猛,有次我跟我妈开玩笑,当时你入股我买房,咱们现在就有钱了。
我妈笑答,那也怪你不坚定,没有说服我,如果你非要,我肯定给你。
从此以后,我学会一个道理,如果对自己很重要的事,做了大量功课,具备承担风险的心理和能力,那么,下一步就是,说服需要的人支持你。
日立集团曾在巨额亏损时,69岁的川村隆担任社长,助日立起死回生。
他说,自己的身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自己抱着成为“最后一人”的心态上任。
承担最终责任的人是你,做出最终决定的人是你。我再加一条,好好沟通获得支持减少阻力的人,也是你。
很多失败的沟通,一方总觉得另一方没有好好说话,我们可以成为沟通的最后一人。
好好沟通,这张网太大了,我想先从3个影响权重最高的人入手,分别是配偶、领导和孩子。
夫妻:舒心顺意的沟通法则
小到琐事,大到买房,配偶是我们重要的战略伙伴,如何沟通,达成一致,减少内耗,共同办事,这很重要。
我看过脱不花分享过一个沟通理论:在了解对方沟通风格的前提下,沟通效率会大幅提升。
根据不同人的沟通特点,有4种共性的沟通模式,分别是控制型、表现型、谨慎型和温和型,用动物比喻,方便记忆,分别是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
婚龄5年,经过磨合,我对双方的沟通类型都有判断。
我接近老虎,喜欢祈使句,表达较直接,总想快速进入说正事环节,难以忍受乱作一团的状况,目标感强,控制欲强。
我老公接近猫头鹰,热爱Excel,迷恋流程,处事周全,表态较慢,讲究事实和依据,在对一件事表达前,会收集足够的证据。
其实我冲动提出换学区房时,他也不赞成,通过沟通,我知道他有两个担心,一是孩子压力大,二是*策不明朗。
我重点搜集该小学、初中毕业的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还去找在我们目标学区上学的同事交流。
我的担心只多不少,做了很多功课,近三年的尖子生和整体学生高分人数,近5年小学预计入学人数,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情况等。
*策情况很难确定,根据目前的趋势,买了学区房,不代表孩子能读好学校,孩子就学习好,高考好,人生幸福。
而风险是没能上好学校,房子降价都难出手。
我把证据和风险一条一条地跟我老公说,说着说着,他同意了,来劲了,我们迅速分工,开展行动。
夫妻长时间相处,应该更加了解自己和对方,知道对方的沟通风格,探索互相适配沟通风格,让家里气氛更加和谐,生活更加舒心顺意。
职场:积极主动的沟通法则
《沟通的方法》一书里,讲了2个职场积极沟通术,换时间和换地点,让我觉得有用到相见恨晚。
换时间的招数演示:
某周五接近下班,领导突然叫住你,说想给你调到客服岗,觉得怎样?
这一切来得突然,毫无心理准备,答行或不行,都是应激反应,容易后悔,周末也过不好。
这种时刻,就采用换时间战术,回复领导,这么重要的事,我得想想,明天或后天向您汇报,行吗?
重点不在于给你多少时间,而是化被动为主动,下次你找领导,你就是沟通的发起者,携带着想好的目标、条件、计划、要求,来跟领导沟通。
在跟客户或同事的沟通中,当对方开始咄咄逼人,你也好想开启怼人模式,但你知道这样的后果更麻烦,你仍然可以成为最后一人,用“暂停一分钟”来变更时间。
对方激动着,场面凌乱着,毫无建设性,你可以说“给我一分钟,去个洗手间”或“给我一分钟,去接个电话”。
期间双方恢复冷静,回来之后,沟通的节奏、气场和环境,都会变得更理想。
换场合的招数演示:
领导业绩压力大,紧急开会,说接下来一个月,要大干一场,取消休假,全力冲刺,大家有问题吗?
像这种时候,就算你真有问题,也不要当场说,不然领导可能当场发飙:你是不是公司的人,公司战略跟你没关是吧?
领导当众打的气,被你瞬间扎了一个孔。
这就需要换场合,在大的场合,领导代表了公司,要维持公司形象,你当众拒绝,让他陷入两难,作为公司代表的他答应你的特殊,也得应允别人的特殊。
而私下跟他说,趁他在办公室时,敲门进去,说明情况,表明难处,在只有你俩的办公室里,领导只代表个人,他也会从公司视角,切换为常人视角。
在职场的沟通中,有强势主动的一方,也有弱势被动的一方,不要认为沟通是一方“搞定”另一方的有限游戏,其实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
亲子:自身克服提前纠错的冲动
有了孩子后,我预习如何和孩子说话。
评为上海最美家庭的沈奕斐博士,向纠错型父母发出预警。
她说,以前老一辈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孩子、陪孩子,孩子犯错了打一顿。
现在的年轻爸妈,觉得打骂型教育暴力,但过于关心孩子的他们,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就是提前温柔纠错。
孩子都还没做错什么,爸妈就开始纠错,宝贝别迟到了,多穿衣服不然着凉,东西不要掉在地上……
看似素质高、有耐心、关心孩子,但这种提前+温和+持久型习惯纠错的家人,对于孩子的伤害度也难以估量。
小孩有本我和自我,本我偏向欲望,自我是自己惯着本我一时爽以后,发现代价,于是主动在体内成长出自我,来压制本我。
比如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小孩子,本我懒得出门添衣服,但不穿以后,冷得难受,容易生病。逐渐意识本我太放纵了,应该让自我发展一下。
但纠错型父母的一直唠叨着孩子多穿点,按照自己的体质给孩子厚厚地裹上。
不如试试,提醒孩子外面的温度,3岁以上的孩子有选择是否穿衣的自由,孩子不听,自担后果。
提前纠错型父母所谓的关心,提前扮演了小孩的自我,耽误了本应孩子自己成长起来的自我。
自我缺乏成长,孩子没有本该这个年龄该有的生机勃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反而自信心缺失,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懒懒的、烦烦的,甚至在青春期特别叛逆,开始反抗。
很多时候,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丰富自己的沟通工具箱,让孩子对来自父母的爱可视化。
尾声
我现在教孩子咿呀学语,我意识到能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的成年人并不多。尤其在高压下,沟通不仅无效,甚至负分。
虽然我们的沟通力很难全面突飞猛进,但至少较为重要的配偶、领导、孩子,关系到我们的爱与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多花脑子,不被本能牵着走。
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绝对不只是教条地结构总分总,分点,夸人要具体,自嘲要幽默,把最高的情商给最亲的人。
乍一看是话术,背后却是对人性、心理、情绪、局势的拿捏。
重点领域单点突破后,再把心得总结成自己独家有效的沟通法,举一反三地延展到生活、博弈、工作当中去。
会不会沟通,买卖房子时,相差几万太正常了。
会不会沟通,上综艺节目,损失上亿元也可能。
沟通就算不能重新洗牌,也能带来新牌,改变格局。
总之,在沟通上,哪怕不能成为最后一人,也要成为关键一人。好的沟通力,价值几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