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青云科技创始人*允松
3月16日,“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股票代码:)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收盘涨幅近30%,市值突破40亿元。
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是青云的首轮投资人,从天使轮全程陪伴,见证了青云从0到IPO的成长。
投资青云时,九合正处于成立初期,和青云是真正意义上的识于微时。与青云同行的九年中,九合自身也在不断迭代,从个人天使到机构化,再到如今的早期投资机构。
对于王啸而言,青云的上市不仅意味着超百倍的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印证了九合此前对技术演进路径、ToB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判断。
近日,王啸与36氪分享了投资青云的故事和九合的成长之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作者
吴睿睿
来源
36氪Pro(ID:krkrpro)
编辑
九合创投
年,国贸一家小包子铺的角落,刚从IBM实验室自立门户的*允松正在争取他的第一笔投资。他是技术人员里少有的演讲者,口才“跟销售有得一拼”,此刻更讲得慷慨激昂。
坐在他对面的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边吃包子边听*允松讲。吃完了一桌包子后,王啸放下筷子对他说:“我们找时间把投资细节定下来吧。”
就这样,彼时还是天使投资人的王啸成了青云QingCloud的首轮资方。九年后,青云于3月16日在上交所上市,开盘后,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超30%,公司市值达到约40亿元,为王啸带来了超百倍的回报。
不过王啸说,青云对他和九合最大的意义不是财务回报,而是证明了他们之前对技术演进路径、ToB发展方向的判断是对的。对于这家国内最早一批投资ToB和硬科技的机构,这是时间能给予的最好馈赠。
投资青云后,九合也经历了不断生长的九年:从个人天使发展到机构天使,再到如今的早期VC,认知和架构同步迭代。在这个创投圈全员转向的年份里,通过拆解九合的成长之路,我们试图提供一份ToB投资的术与道。
1
等云来
事实上,在遇见青云之前,王啸就已经在等云服务厂商出现。
他还在百度负责系统运营的时候,管机房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有一两千台主机要维护。重复的工作和突发状况让王啸不堪其扰,他常想,“要是有个公司能把主机虚拟化多好,我就在远端按个按钮,这边就重启了。”
他连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也一并想好了:传统的IT架构建设慢、成本高。一旦发生故障就容易出现混乱,企业不得不安排一批专业的运维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如果有公司能用技术取代这些人力,产品一定不愁卖。
因此,当王啸年从百度离职进入投资行业时,就开始着眼寻找这样的公司。踟蹰了2年,他都没有下手。并非当时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云计算公司,而是它们在王啸这里过不了关。
“云”在当时还是很小众的概念,大部分人就算知道也是云里雾里,只冲着“高新科技”投资。但王啸看看后台就知道,这些公司大多不掌握底层代码,在开源代码基础上简单改改就做成产品了。而国内客户的需求很难标准化,为定制改代码是ToB公司的必经过程。技术不过硬的公司,“多改几次代码就要崩溃了”。
年,他终于等到了“TheOne”。一位同样投早期的朋友拿到青云这个项目后,来找他帮忙判断。王啸看完产品和技术背景后发现,这就是他要找的那种“从最底下一层一层写(代码)上来”的公司。他笃定地跟朋友说:“这事能干”。
见到*允松后,王啸下定了自己入局的决心。按王啸的说法,就算低头吃着包子,*允松的“冲劲儿和韧性,以及旺盛的精力”都扑面而来,“是难得有商业头脑且擅长沟通的创业者”。
虽然王啸是技术人才出身,但他并不认为单纯依靠技术就能改变一切。在百度跟B端打交道的经验告诉他,要做企业服务的生意,像这样的创业者才能拿下客户,为公司带来产业纵深能力,而*允松就是他要找的创业者。从包子铺走出来,王啸没过多久就把钱打到了青云账上。
期间,青云也曾遭遇过困难的时刻,阿里和腾讯等大厂相继在公有云市场大举发力,*允松决心向混合云转型。这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混合云并不是单纯的公有云+私有云,既要有公有云的底层研发能力,也要有私有云的定制能力,以及混合云的架构统筹能力。
王啸是少数始终坚定支持*允松的人。他现在回想,能在那种情况下保持坚定,还是因为自己从产业中来,知道企业是真的有混合云的需求。
“最开始小公司用公有云就够了,但随着业务复杂度越来越高,企业就会需要混合云,稳定性的业务适合放到私有云,创新性的业务适合放到公有云。”那时王啸特意去观察了国外的云计算产业,发现一家典型的上云企业通常会使用来自多家供应商的多个云,“这就是混合云的未来”。
想通了逻辑,王啸开始帮着*允松找融资。恰逢吉富创投也在研究云计算方向,找到江湖地位颇高的王啸来介绍项目。王啸当即推荐了青云,并极力促成双方见面,还亲自和吉富讲云计算的逻辑。最终吉富领投了青云的C轮融资,正是这笔融资,为青云在金融、交通、能源等行业中积累龙头客户、完成混合云的布局做了有力支撑。
2
组织的力量
在青云这个项目上,无论是最初投入还是后续支持,都来自于王啸个人的技术背景和产业认知,但他还是很快意识到个人天使的局限。年,王啸开始搭建九合的组织架构——从租下第一间办公室开始。
彼时九合的二期基金接近收尾,他观察身边的同行发现,一些叱咤风云的天使投资人逐渐过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熟悉的领域,缺乏多赛道的经验和敏锐度。“早期的迭代是非常快的,尤其是科技更新,更是一波接着一波。所以如果没有延伸的话,会造成早期投资人的生命周期很短。”
另一方面,个人天使的成与败都有太高的不确定性,有时决定性因素甚至是运气。如果想长久地获得LP的信任,就需要系统化地管理IRR、DPI。
天使投资人们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有时机构只是为了让流程更好走的外壳。但对于想把投资做成“二三十年事业”的王啸来说,显然要的是一个比他自己强大得多的、能扩充认知边界的真正组织。
5年来,王啸设立了一套保证团队认知不断迭代的机制。
人员组成上加重产业比例。九合最初的投资团队不少来自百度,或者其他大厂的同行。从决心机构化开始,九合开始在